【字体:大 中 小 】 | 【打印本文】 |
阜新市多措并举 精准施策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机构改革工作 |
发布时间:2024年06月18日来源: |
地方机构改革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。阜新市委高度重视,坚持想在先、谋在前、落在实,将党政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改革“后半篇文章”结合起来,一体研究谋划、一体推进落实,着力补齐补强短板弱项,奋力构建系统完备、科学规范、运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,为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力赋能。
一、聚焦摸清底数,全面开展调研评估
精准掌握实情是做好机构改革工作的基础。去年4月,由市委编办牵头,组织、人社、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,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调研评估全面推开,以部门自评和实地评估相结合的方式,历时近四个月时间,完成了对全市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全覆盖、无死角、系统性的调研评估工作。通过纵向上与省直部门对比分析,查找机构设置的短板和不足,横向上与省内同类城市对比职能配置、编制配备等情况,在做好上下对应、左右看齐的基础上,按系统逐个部门形成调研评估报告51份,共计17余万字,真正做到了底数清、情况明,为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打下坚实基础。
二、聚焦实践论证,探索开展“试运行”
充分的论证是做好机构改革工作的关键。为切实提高机构编制调整论证的科学性、合理性、严谨性,我市结合调研评估摸底情况,找准问题的症结和堵点,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指导各部门结合实际从有利于工作的角度出发,在现有编制和职数框架内,对拟调整的机构编制事项商机构编制部门同意,“试运行”开展工作,及时保障了机构改革期间各项工作高效运转,为机构改革后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提供了实践参考。同时,按照机构改革任务部署和“试运行”情况,编制机构改革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清单,清单化、项目化、工程化推进机构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。
三、聚焦协同高效,合理调配机构编制
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的政治资源、执政资源。我市坚持优化协同高效,切实将这一资源调配好、使用好。一是综合考量编制总量、城市规模、发展定位等因素,统筹优化党政机构设置,在增设党委社会工作部的情况下,市级党政机构由41个整合为40个,各区党政机构数量保持不变,有效保障了机构设置精干高效;二是进一步理顺完善各部门职能,推动一项工作交由一个部门承担,将上轮机构改革我市特色的市煤炭转型局并入市应急管理局,实现了矿山监管和非煤矿山监管的职能整合,有效保障了职能配置完整统一;三是科学精减市直部门编制,充分结合各部门所承担的职责任务、编制总量以及占全市总编制比重情况,对编制数较少的不做精减,对编制数较大的适当提高精减比例,将多精减下来的编制用于加强社会工作、农业农村、应急管理等领域力量,做到了“瘦身”与“健身”相结合,有效保障了编制资源服务重点;四是以“一对多”的方式对应设置内设机构,确保上下贯通、职责不丢,支持鼓励各部门最大限度设置5名编制以上的大科室,集约编制使用,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,有效保障了内设机构设置统分结合。
四、聚焦重点难点,妥善解决遗留问题
机构改革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良好契机。我市在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机构改革各项任务部署的同时,对历次机构改革的遗留问题进行全面梳理、深入研究,反复论证、系统解决。一是党政机关使用事业编制全部消化。改革前我市党政部门共使用了113名事业编制,为全省最多。为切实解决这一遗留问题,通过整合撤并、增补置换等方式,在本次改革过程中全部消化解决。二是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更加优化。结合党政机构改革,相应调整检验检测、农技推广、环境保护等事业单位机构职责,进一步理顺政事关系,强化事业单位服务保障作用,完善公共服务体系。三是基层人员编制得到有效加强。坚持鲜明的基层工作导向,着力补强基层工作力量,精减相对紧张的市直部门编制,持续做好减上补下工作,为县区下沉行政编制25名,事业编制170名,最大限度保障基层实际需求。四是工作效能得到明显提升。重点围绕强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,提高主管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运转效率,出台《关于进一步完善主管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意见》,实现机构编制资源由条块化、孤立化、分散化向系统化、联动化、集成化转变,达到了主管部门和所属事业单位“1+1>2”的效果。
【字体:大 中 小 】 | 【打印本文】 |
【附件下载】 | |
【相关新闻】 | |